安娜·卡列尼娜,安娜·卡列尼娜 小说
- 38
- 2024-12-31 11:21:25
- 15
《安娜·卡列尼娜》的故事梗概?
在1874年,美丽而又充满朝气的女主角安娜·卡列尼娜已经拥有了一切同龄人渴求的东西,她的丈夫卡列宁是一位高级官员,两人已经育有一子,而她在圣彼得堡也拥有无与伦比的社交地位。 她收到哥哥奥布朗斯基的来信,这位花花公子希望她能来帮忙挽救他与妻子多丽之间的婚姻,而她也随即踏上前往莫斯科的旅程。在路途中她结识了沃伦斯基伯爵夫人,之后又在车站遇到了伯爵夫人的儿子,帅气的骑兵军官沃伦斯基。当安娜被介绍给沃伦斯基时,两人之间擦出了火花,双方都被彼此吸引住了。
奥布朗斯基在莫斯科的住宅还迎来了另外一位访客——奥布朗斯基的好友列文,一位敏感而好心的农场主。列文爱上了多丽的妹妹凯蒂。他不合时宜的向凯蒂求婚,但后者却被沃伦斯基迷的神魂颠倒。不知所措的列文回到了他位于波克罗夫斯科的家,一心投入农场工作之中。而在一次社交舞会上,凯蒂发现沃伦斯基的眼中只有安娜,而已婚的安娜也同样回应了年轻人的好感,目睹这一切的凯蒂伤心欲绝。
安娜挣扎着重归平静,她急忙赶回圣彼得堡的家,但沃伦斯基却一路尾随。她试图重新回到过去的生活,但却又对沃伦斯基充满迷恋。两人之间擦出了激情的火花,这一切也在圣彼得堡的社交圈闹得沸沸扬扬。卡列宁陷入一个进退不能的境地,他不得不给自己的妻子下达最后通牒。安娜看穿了那个虚伪而不切实际的社交圈,她的应对带来一些浪漫而又悲剧的后果,也严重改变了她以及她周围人群的命运 。
《安娜·卡列尼娜》堪称经典中的经典,但是我为什么读不下去,感觉很枯燥?
你读不下去就对了!主要是中国和俄国的文化差异审美情趣历史背景以及翻译水平等原因造成的。你读不下去的作品未必就不好,也不影响作品“堪称是经典中的经典”。你也承认它是经典中的经典,说明你是个诚实的人,值得点赞。
曾经有位教体育的赵副校长去听钱老师上的一节高三物理课。评课的时候副校长说:“钱老师,你的这节课……唔,怎么说呢?嗯……我没听懂”。有位不信邪的孙老师立刻反驳道:“你听不懂就对了!”全场顿时一片哑然。本校的老师都知道,这位副校长是文革时期毕业的高中生,后来上大专体育教学专业。这样的人能听懂现在的高三物理课,那真是咄咄怪事!
有点扯远了,回到正题上来。你读“经典中的经典”《安娜•卡捷琳娜》觉得枯燥无味,读不下去,是不是有点像那位副校长听高三物理课呢?然而,你比那位副校长高尚,因为你不装不做作,实话实说,为你点赞!
个人感觉吧,真正教会我什么是文字上的洪荒之力的就是俄罗斯文学。字字千钧,一往情深。大学时候在宿舍的床上读完复活和卡拉马佐夫兄弟的时候震撼到不行。工作以后在一个冬天的晚上读日瓦戈医生,激动得在房间里来回踱步。这两年工作中要给学生讲红楼梦,红楼梦是很好的作品,但和读俄罗斯文学又是两种感觉。俄罗斯不会有曹公,中国也不可能有托尔斯泰。这样说也许政治上不正确,但是个人最真实的体验。至于喜不喜欢,真的是无所谓的事情。读书如恋爱,看缘法吧。
和你一样,读俄国一些作家的作品,就像翻开一本天书一样。
无论是托尔斯泰的《复活》《安娜卡列尼娜》还是《战争与和平》以及作家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罗亭》、《贵族之家》、《前夜》、《父与子》等等。
都会让我们在阅读的路上望而止步,究其原因,首当其冲的是俄国人的名字。一串犹如豆腐泡似组合在一起的名字,将其它的语句连在一起,密密麻麻的最终混淆到不知所云,不知所措。
有时候,我们在读俄国文学作品时,常常被那些臃肿冗长的名字绕进去,它就像一团乱麻,不仅扰乱我们阅读的目光,也繁乱了我们阅读里的思绪。使得阅读成了一场在泥泞的山路上艰难旅程。
纯文学的语言无论是词句,语法和表达上,都有着非同寻常的严谨,冷峻和漠然。它不同于网络文学,在口语化的表达中竭力讨好阅读的习惯。
而像类似于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之类的文学作品,更是将文字带到了一个没有阅读情绪色彩的规整和严谨中。
现在俄国作家的文学作品,都是上个世纪早期的一批翻译家翻译过来,多少有些老学究的味道。
我们没有阅读过原著的母语版,因而无从知晓《安娜卡列尼娜》的母语写作风格。
但是,如果我们能克服阅读起初的障碍,会发现,随着阅读的深入,一部优秀的文学名著所散发出来的艺术感染力,像宽广深沉的大海,以博大的胸怀将你深深地揽入怀中,给你带来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和震撼。
托尔斯泰论文学。他写道:艺术家的目的不在于无懈可击地解决问题,而是要促使人们去热爱无限丰富、永不枯竭的生活。
能在《安娜卡列尼娜》中看到生活,无疑让阅读回归到阅读。